去年的农历五月五,小侄子在家族微信群里说“端午快乐”,大家议论纷纷,有些觉得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殉国的节日,不应该说“快乐”,而是应该说“安康”。
我小时候每到端午节,奶奶都会给我讲屈原的故事,屈原殉国投江,百姓纷纷把粽子扔进水里,让鱼儿不要吃他的遗体。上了大学,遇到一个来自杭州的同学,他摇摇头说不对,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的,伍子胥为吴国立下了不世之功,却被吴王夫差赐死扔进江中,后来化为潮神,每年随大潮而来,人们赛龙舟、投粽子纪念他。好奇的我去找了一些资料,发现除了屈原、伍子胥之外,一些地方还纪念东汉的孝女曹娥。
其实,农历五月五日进行祭祀这个习俗可能很早就开始了,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中记载:“仲夏之月,万物方盛,日夏至,阴气萌作,恐物不懋。”因为五月夏至时,气候湿热,阴气太盛,所以人们在这时都会进行祭祀。夏朝时人们在门上悬挂苇茭,取谐音“气相交”之意;商朝时人们悬挂螺首,希望家内像螺一样闭塞起来,不受阴气袭扰;周朝时悬挂桃符,因为桃代表着气息更替。而汉人把前朝的习俗都综合起来,“故以五月五日,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。”《中国民俗史》中提到,古代的五月五相比节日,更像是一个“禁忌日”,因为五月时江南地区进入梅雨季节,潮湿闷热,百姓经常生病,艾草有治病的疗效,所以采集艾草本身也是一种对即将到来的疾病季节的应对措施。
魏晋时期,江南地区产生了多种多样的习俗,祭祀时间固定为了五月五日端午节,南朝的随笔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,在五月五日,人们要“采艾以为人,悬门户上,以禳毒气”。到了宋代,端午节的习俗才大致固定下来,包括插菖蒲和艾草、贴钟馗画像、用白芷熏蒸屋内、吃粽子、饮雄黄酒等习俗。有趣的是,当时官府并不喜欢赛龙舟这类活动,因为它们在乡间经常引发群体性的争斗。
早期的五月五习俗里多少带有原始崇拜的色彩。古时候的人们经常祭祀灾祸的来源,就如《白鹿原》里写到的那样,村民们一方面觉得死去的田小娥带来了瘟疫,不停咒骂她,一方面又在夜里偷偷地去祭拜她,祈求瘟疫不要波及自己家。河流发洪水就祭拜河神,地震了就祭拜大地。后来,人们逐步把对美好品德的赞美和追求融入了端午节日中,因此才有了纪念屈原、伍子胥、曹娥的说法,他们三人的共同点是身上都有忠心耿耿、忧国忧民、孝敬长辈这样的传统美德。
端午节,说“安康”是对的,因为它的起源就是祈祷身体健康的习俗;说“快乐”也未必错,我想,感慨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的屈原,看到家家户户都平安快乐,他心中也会平添一份慰藉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