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文明塑魂 > 新闻速览 > 正文

谚语中的夏至

发布日期:2023-06-21 11:36

日子过得真快,转瞬间,一年一度的夏至又到了。

“昼晷已云极,宵漏自此长。”古代测量时间有白天的日晷和夜晚的沙漏。夏至这天,白天最长,夜间最短。过了夏至,则逐渐日短夜长。

公元前7世纪,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,确定了夏至,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。《月令七十二侯集解》:“夏,假也;至,极也;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。”《礼记》曰:“夏至到,鹿角解,蝉始鸣,半夏生,木槿荣。”意思是说,到了夏至这个节气,鹿角就会脱落,等待长出新角。自然界中的蝉儿开始鸣叫,半夏木槿也纷纷开花。

夏至过后,气温将继续升高,民间有“夏至不过不热”的说法。清代朱骏声在《说文通训定声》中解释说:“夏,像人当暑燕居,手足表露之形。”“夏”就像人在大热天懒得动,赤足露背、摊手摊脚地躺在那儿的样子。夏至是盛夏的起点,虽然还没有到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,但离“入伏”也不远了。从夏至起,经过三个“庚日”,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,所谓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。

民谚说:“六月天,孩儿脸”,夏至时节,天气多变,雷阵雨成了最常见的天候。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,降雨范围小,人们称“夏雨隔田坎”。唐代诗人刘禹锡,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,写出“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”的著名诗句。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记有:“六月必有三时雨,田家以为甘泽,邑里相贺。”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,这时的降水,对农作物来说非常重要,有“夏至雨点值千金”的说法。

夏至,是民间重要节日,古时称“夏节”“夏至节”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一天,以避夏日酷暑,名曰“歇夏”。祭祀、会友、宴饮,再吃一碗过水凉面,因而有了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说法。

“夏祭”活动也从古代延续到今日,农人感谢天赐丰收,又祈求获得“秋报”。夏至前后,有的地方仍然举办隆重的“过夏麦”活动。

夏至是时间尺子上的一个重要刻度,是一年中最灿烂的季节,整个夏季的生机和美好,都在夏至绽放到极致。夏至的美,不是林密知夏、一池春水般的静谧,而是满池荷花、虫吟蛙鸣的张扬奔放,生动又热闹。